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尔瓦多 >> 国家气候 >> 正文 >> 正文

移动的圣城穿过历史烟尘,看见美在世间

来源:萨尔瓦多 时间:2024/5/25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何以圣城?为何移动?

先解个惑。

以罗马为例,它是世界城市建设的模板和典范。作为帝国的绝对权力中心,罗马城的规划随着军事扩张不断被推广。“罗马景观”在殖民地建设中的影响力和适应性超乎想象——“殖民地是罗马城的外延”,此为“圣”的由来。

“罗马城市”形象是怎样在世界范围内“转移”的呢?全书围绕葡萄牙“罗马城市”、葡萄牙殖民地/暂居地、澳门城市图像三个相关领域,介绍15-18世纪“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之间的“转移”现象。

“移动的圣城”——从山地、平原到海滨;从地面到水上;从地中海、大西洋到印度洋;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以上是书名也是全书的题中之意。

罗马:七丘之城的建立与传递。

里斯本:“水上的罗马”

果阿:步入东方的七丘之城。

澳门:半岛上的“东方圣城”

章节一目了然,不再剧透更细致的内容。聊聊本书主体内容之外,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吧。

它的插图。彩色和黑白兼而有之,清晰度很高。作为各种内容的补充说明,有城市设计图、美术馆、教堂设计(示意图);照片资料、地图、艺术作品等等。内容很丰富,仔细读能发现不少妙处。

比如,15-16世纪罗马的城墙形象就有6种分两类:以高堡为主体、凸显城门的。道路形象有线性、条状、典型街道。罗塞利《罗马景观》一画跨页展示,暗青色景观、棕褐色和白色建筑相间,古老庄重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特别喜欢锡耶纳国家美术馆藏的《海边城市》这幅画作,红色屋顶,蓝色墙体,幽蓝的大海,风格显著的建筑矗立海边,比童话更深沉,比现实要超脱,看起超舒适。同样风格的还有《巴伊亚的萨尔瓦多城市地图》,路人视角,配色接近,观感相似,太美好啦。挂一幅在眼前,看到就眼前一亮,心情很美呀。

除此之外,还有生活风俗画。比如《年爱德华六世加冕行进行列全景》《航海记》(有四五幅之多)《过往喷泉》《果阿直街局部》《神子广场》……也许建筑看起来有点点抽象,但生活图景显然容易理解多啦。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服饰和现代有什么不同?广场上,有人散步,还有人骑马,有人走路还需要别人打伞,那伞和现代的伞具似乎有所不同……这时候,建筑就变成了背景板,依然有漫画般的梦幻,还有油画般的质感。好美,美在人类这样用心地构筑自己的小世界。

讲真,中国曾经的小渔村“澳门”也在其中,有点出乎意料。如果从殖民扩张的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了。澳门是葡萄牙海外蕞早得到的殖民地之一。在介绍里,能很明显地发现“十”和“七”这两个数字频繁出现,简直刷屏。“十”与宗教、与地理都有关联,“七”是地理标志。这里还出现一个新词“高地景观”。也就是说,“圣城”只是母版,在世界各地模仿过程中,还会有因地制宜的新改变。《澳门》局部,也是跨页插画,很壮观。这部分内容,从地理变迁中看历史。

全程都在想,人们煞费苦心征战,进行人文迁移与复制,这事是认真的,也真是其乐无穷啊。

书的内容很详实,最后一张还给“移动”情况进行了总结陈词。

“中国之于世界·跨文化艺术史文库”这个专题,我还读了它的姊妹篇《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元素》。

读来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之中看东方,也看自己。都是新奇视角,都是文化感、历史感满满。这浮薄的生活需要点深刻和沉淀。就这样身未至心先到,跟随书页四处打望呗。

#罗马#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gjqh/12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