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尔瓦多 >> 国家气候 >> 正文 >> 正文

边旅行边工作怎样的体验印象欧洲古董店x巴

来源:萨尔瓦多 时间:2021/9/8
北京酒渣鼻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_8598835.html

absoluteantiques

印象欧洲x法国巴黎

法国人都有一种收藏的癖好,或者说是有一种喜旧厚古的情结。

在巴黎,古韵随处可见。古建筑、古桥、古街、古巷令人目不暇接。余座博物馆更是集古之大成,一座用新技术、新艺术建造的铁塔也已是百岁老人,进入古塔之列。在这种古韵氛围中生活的巴黎人嗜古崇古也顺理成章。

在巴黎,只要是有像样工作的人,家中多为古色古香。家具摆件都有自己的内涵,对于老物件的故事,主人总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古董文物拍卖在巴黎更是活跃异常。

记录

今年的6月,印象欧洲团队再一次踏上巴黎的土地,搜集那些老的、古的、旧的,而尽可能是真的、美的、有故事的玩意儿。入乡随俗,跟着法国人的步调,感受悠闲的生活美学,把时间消遣在与老物件的交流中。

▲行走在巴黎街头

01

带着皇室气质的展览和拍卖

▲拍卖行精心布置的巴比松画派作品展厅

枫丹白露宫位于巴黎东南部,修建于年,是法国最大的皇宫之一,也是法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有人说:“你要啃一本枯燥的法国历史书,不如到枫丹白露来走一遭。”它的名字Fontainebleau原意为“美丽的泉水”,由朱自清先生把它翻译为枫丹白露。

枫丹白露堪称法国古典建筑的典范和西方艺术之宫。是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宫殿,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宫内近40个厅堂座座金碧辉煌,争奇斗艳,其雕刻和油画熔于一炉的装饰艺术,风格独具,自成一体。

行程的首站,我们来到枫丹白露宫,参加印象派先驱——巴比松画派的经典作品拍卖,收获匪浅。

▲《鲜花商人》VictorGabrielGILBERT(-),39x46cm

▲《Jean夫人像》HippolyteLUCAS(-),xcm▲《教会儿童与狗》Paul-CharlesCHOCARNE-MOREAU(-),61x49.5cm

·什么是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画派(Barbizonschool)是指一群活动于至年间,在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镇的法国风景画家,他们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流派,或者说是艺术家群体。他们是第一批直接对照自然写生的画家,而不是在画室中创作风景画。这种创作态度和他们的对于田园风光和人物的真实写照影响了印象主义的画风,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画派转向写实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起点。如果说印象派为西方近、现代绘画打开了一座大门;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为西方风景画打开了第一座大门。可以说没有巴比松,就没有真正的风景画。

▲拍卖行的工作人员讲解油画背后的故事

这家拍卖行擅长于拍卖法国枫丹白露早期的古迹文物艺术作品。

这些拍卖作品都是由法国拍卖行请的专家团队鉴定完毕出的文字资料,由他们对提供画家的文献资料负责并保真。

02

拿破仑喜欢收藏的瓷器品牌

▲展览前言讲述拿破仑的故事

枫丹白露宫是拿破仑生前最爱的寝宫,被中国人称为“拿破仑的颐和园”。拍卖之余,我们来到拿破仑的寝殿,参观这场完美还原帝国风格的塞夫勒瓷器展。法国塞夫勒(Sèvres)瓷窑是欧洲瓷器工艺的极致表现,作为法国的一家皇家瓷厂,塞夫勒瓷厂拥有大批顶级的画家、设计师与金属工艺师。瓷厂在丰富的釉上色料与镏金、器物造型与金属附件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就。塞夫勒瓷厂的产品从软质瓷器到硬质瓷器,挑战了瓷器精致、优美与豪华程度的极限,各类瓷器无不金璧辉煌、华丽富贵。它的风格对欧洲生产风格影响非常深远,更使当时法国的瓷厂数量与瓷器产量均为欧洲之最。

▲拿破仑宫里展示的赛夫勒瓷器

Sèvres窑不像其他欧洲瓷窑以模仿中国或日本瓷器开始,而是一开始就采用法国王室的风格,采用大量的洛可可风,展现法国特有的华丽风格,也因此引领了整个欧洲大陆的风潮,受到了法国皇室和贵族的青睐。

▲皇宫里展示的拿破仑生活中的家具摆件

拿破仑第二次婚礼的用瓷向法国塞夫勒瓷器制造中心定制。碟子的中央描绘了许多图案,这些图案中有不少有关埃及的场景。年,在他被流放的时候,拿破仑将这套餐具中的大部分餐具一起带到了他的流放地圣赫勒拿岛。这套餐具对拿破仑而言意义重大,直到去世,他都对其念念不忘,甚至在遗嘱上列出一条安排“我的餐具,和我在圣赫勒拿岛用的塞夫勒瓷器”的归属。

03

达利博物馆里巧遇收藏同款

萨尔瓦多·达利(-),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巨擘。从小热爱绘画,并对生活中异常的、新奇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年,年仅15岁的达利的作品在菲格拉斯剧院展出,受到评论家的重视。年,他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度美术学院就读,但是学院传统的教学无法使他满足,他潜心钻研毕加索、莫朗迪、基里柯等人的艺术,大受启发。

▲年限量款手绘盘

在来法国的前一个月,我们通过拍卖购入几件萨尔瓦多·达利的版画和雕塑等作品,而在巴黎达利博物馆逛展览时,意外发现这件瓷盘和我们之前拍回的竟然是同款。有时候,大师和我们的缘分,可能只隔了一场拍卖的距离。

▲从拍卖行拍回的部分达利版画▲和达利博物馆里的负责人分享了我们收的作品的细节同时也了解到可以为作品出证书的机构

04

当一次浪漫女作家

▲乔治·桑精心营造的花园

在从达利博物馆回到住处的路上,我们顺道去了巴黎十八区的蒙马特高地,参观乔治·桑(GeorgeSand)的故居。这里已经被改名为浪漫生活博物馆,这座看似普通的意大利花园洋房,实际上是巴黎最著名的文学博物馆之一,也是巴黎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艺术家故居之一。

▲穿越时空与旧主对话

这里的时间仿佛永远停留在到年的那个时代。这里是浪漫主义者的坚堡,也是肖像画家AryScheffer的故乡。▲乔治·桑喜欢站在窗口眺望花园乔治·桑的朋友们仍然常常从巴黎来Nohant和她相聚。乔治·桑总是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因为有时候他们一来就会住上几个月。无数艺术家在这里汇集,为花园每一株紫藤和玫瑰都增添了特有的意味。

▲左:乔治·桑右:肖邦

在肖邦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真想见她一面。肖邦和乔治·桑共同生活的九年,是他一生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

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是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乔治·桑给予了肖邦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无论结果如何,有时候一个badgirl终究成就了一个出色的男人。

▲每件家具都摆在旧时的位置上

徘徊在乔治·桑曾经生活的地方,这个非凡女人的一些灵魂,她的华丽,她的强烈,她的母性,她的爱憎,通过这房子里的家具摆设,满是鲜花的小花园,地上铺满的鹅卵石,隔着时间的缝隙尽在眼前一点点地展现出来。这个地方,时间都走的更慢,阳光也留的更晚。

 

05

与法国古董商见面

▲古董商MarcPhilippe与印象欧洲

MarcPhilippe是一位非常精致且有品味的古董商,他的座右铭是“Fleamarketisgoodschool”。经营西洋古董30余年,每天经他手的老物件数不胜数,积攒了无数带有浓厚古典气息的故事。

在他的AntiqueShop里,大大小小的物件有上千件,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Marc对这些老物件的故事如数家珍。

有一战时期的德国指挥刀,古旧的小提琴,20世纪初期的打火机,旧烟斗上还有以前主人习惯性咬的齿痕,烟槽里还有旧烟草的味道...数不清的艺术品。

▲Marc收藏的古董吊灯和挂毯▲一对背靠背摆放的鎏金铜狮

在这个堆满老物件的店里,却丝毫不会感到拥挤,一切都恰到好处,古董吊灯映出不拘一格的光线,室内杂乱而有序的陈列呈现空间感的别有洞天。抚摸那些历史留下来的痕迹,倾听旧主的故事,古董其实并不老气横秋,恰恰相反,他们和室外周遭的现代相得益彰。

收获

▲主理人一起观展览

从艺术大师的世界名作到皇家珍宝,从蕴含时代记忆的古董物件到特别领域的古董收藏家,

法国人的好品味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多年来受到这些殿堂级的艺术熏陶的巴黎,就像一场流动着的盛宴。这场旅行中,我们不仅为客户带回了古罗马时期雕塑、德国银器、十八世纪前的欧洲名画、中国明朝金色红漆木制佛像、清朝铜制兽首、直到高更、马蒂斯、毕加索、布朗库西等现代大师们经典之作等藏品,也享受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饕餮盛宴”,和往年一样收获颇丰。

题外

▲比利时古董市集

想要淘到老物件,除了通过拍卖或是收藏家,也可以来到古董市集。而欧洲的古董市集往往藏在跳蚤市场里,在行程的最后几天,我们来到比利时的UniqueFleaMarket,找寻那些“放错了地方的宝物”。

市场里的摊商多为比利时人或是靠近荷兰的古董商。每逢周末,这是欧洲人爱去的地方。古董集市的店铺贫富不均,高级的至少看上去金银璀璨、富丽堂皇,差一些的也都有几件镇店之宝,值些银子。虽然是跳蚤市场的一部分,但古董的价格仍不菲。但大的好处就是选择多,只要有心、有时间、有精力逛,总能有所收获。

▲各种大尺寸的木雕造像

旧杂志、小时候用的娃娃都可以当成古董来卖,还有的摊主把一些漫画草稿装在纸箱子里,几欧元的标价,至于有没有名家的作品,摊主会直言不讳地告诉你:“自己去找找看吧!”一些体积大的商品:如老式缝纫机、旧饭锅等虽很少有人问津,但是摆在那里使整个集市增加了不少气氛,的确可以带动几许思旧情怀。“古董市”里卖“古董”的人很多是为了出来调节心情的,所以一到下午两点,很多摊位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了。要逛这种古董市场最好选择上午去,能否有所收获当然也是要靠运气的。

▲承载了沉甸甸故事的书信盒

正是因为欧洲人的喜古情结,古董交易市场在欧洲各地层出不穷。由于亚洲人的收藏活动西扩,先是日本人,韩国人,现在是中国人,逼得一些巴黎古董商人学完日语,又学中文。不能不承认商品和市场对社会进化的推动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人见亚洲人通常用日语打招呼,现在,他们不仅能准确辨别日本人和中国人,有些精明的还可以根据他们的地方话判断他们的具体省份,就连卢浮宫也有了中文指南。

粉丝福利

在最近的一场旅行中

你有收获什么意料之外的小惊喜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gjqh/9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