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尔瓦多 >> 国家象征 >> 正文 >> 正文

李永洁生态文明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路

来源:萨尔瓦多 时间:2021/12/4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22分钟

10月12日,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邀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李永洁作题为《生态修复——生态文明的时代响应》的学术报告。李永洁处长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从生态修复的国际语境、国家语境、政府事权等背景出发,引入介绍了生态恢复学中欧美国家提出的“荒野保护”“重新自然化”“景观生态学”“再野化”等概念,同时梳理生态修复的发展历程以及国际标准。通过以“山”“水”“林”“田”“湖”“海”以及“湿地”等不同领域的国内外实践案例,由浅入深,重点解析面对不同生态问题如何因地制宜采取修复策略,使得生态环境重焕生机。面对复杂棘手的生态环境问题,李永洁还从生态修复的国际经验、生态学思维、生态修复理念、技术实施方法等方面重点分享了国外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她提出,利用经济调节的手段,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创新生态补偿制度,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及恢复,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防止生态环境破坏。针对目前我省生态修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她指出广东省生态修复要“摸家底,定方向”——抓住国土“三调”契机,结合专项分析,对广东省的气候、土壤、地貌、地质、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山水林田湖草(海)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全面掌握生态资源分布、规模和质量情况,总结空间分布规律和特色,全面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开展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精准把握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情况,为科学保护和有效修复提供基础保障。最后,她还提出未来三年广东省生态修复工作展望,到年,组成一批生态修复专业队伍,形成完善的智慧生态监测、监管体系,有效发挥生态补偿机制源头保护作用,努力实现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李永洁处长在我院演讲

1

生态修复的国际语境

1.1生态修复定义

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是恢复生态学中出现的新词,是在欧美国家提出的“荒野保护”“重新自然化”“景观生态学”“再野化”等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生态恢复重建中的一个重点内容。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修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年以来,最新的定义是协助一个遭到退化、损伤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其中,“协助”是关键词,其实质是希望人为地创造或促进生态系统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虽然通常以工程和经济方面的考虑为主,但主要的逻辑和理念仍必须是生态学的。

1.2生态修复发展历程

概念一:“荒野”年,“荒野”一词首次出现在美国政府部门规章中,美国林业局用行政指令认定了新墨西哥州的吉拉荒野区;年,在工业化导致生态环境空前破坏的背景下,马歇尔等8位自然保护主义者在美国成立了荒野协会,开启了有组织的荒野保护运动,制定了一系列荒野保护规章制度;年,时任荒野协会执行主席的扎尼泽首次起草了荒野法议案,推动了荒野保护立法工作。年,美国国会于通过了《荒野法》,将荒野定义为:相对于人类和人工物占据主导的景观,荒野是土地及其生物群落不受人类控制的区域,在那里人类是不做停留的访客。而荒野区是保存着原始特性和影响力、没有永久开发和人类聚居点的未开发土地。该区域被保护和管理,以保存其自然状态。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指南》中,将荒野定义为:大面积的,自然原貌得到基本保留或只被轻微改变的区域,保存着自然的特征和影响力,没有永久的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该类区域被保护和管理,以保存其自然状态。概念二:“重新自然化”年,德国景观设计师塞弗特(Seifert)首先提出了“近自然河流整治”的概念,并以此建构了一套在完成传统河流治理任务的基础上,接近自然、低成本并保持景观美的治理方案,标志着人类对河流实施生态修复的开端;年,德国景观设计师恩斯特·比特曼(Bittmann)在莱茵河用芦苇和柳树进行生态护岸试验,被看作最早的河流生态修复实践;-年,瑞士苏黎世州河川保护建设局以生态护岸做法为基础,拓展了“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80年代,德国、瑞士两国共同提出“重新自然化”的概念,将河流修复提升至接近自然的程度。概念三:景观生态学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洛(CarlTroll),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将地理学中的“水平结构”与生态学中的“垂直结构”结合在了一起,由此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迅速,活跃地区集中在北美、欧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东亚(中国)。年,在荷兰I.S.Zonneveld教授倡议下,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成立。景观是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空间地理空间单元。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景观单元类型组成、空间配置以及其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对象是以整个“景观”(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位于大地理区域下的中间尺度;其目的是协调人类与景观的关系,如进行区域开发、城市规划、景观动态变化和演变趋势分析等。景观生态学领域最基本的要素为“斑块”-“廊道”–“基质”,研究核心是景观结构(格局)与功能(过程)的动态变化。概念四:“再野化”年,美国保护生物学家大卫·佛曼在《TheEarthFirst!》杂志上首次讨论了再野化的相关问题;年,著名保护生物学家迈克尔·苏尔和瑞德·诺斯,进一步将再野化定义为:基于“核心区、廊道和食肉动物”的一种保护方法;年,大卫·佛曼出版了专著《北美洲再野化:21世纪的自然保护愿景》,系统论述了再野化的保护方法。再野化是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系统修复以及自然过程重塑。它能让大自然照顾自己,促进人与大自然平衡相处,使大自然中的所有主体都能够健康发展和兴旺正迅速成为最强大、最具成本效益且鼓舞人心的应对气候破坏和野生动物损失的方式。其核心是营养级联,即通过食物链物种间由上向下的震荡影响,不仅保护了物种也间接修复了生态系统。“再野化”修复的生态系统能够从大气中捕获碳,并将其储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因此,就可以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强洪水风险防范、为人类在自然中受益提供更多机会。1.3生态修复的国际标准年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发布了《生态恢复实践的国际原则与标准》第一版,该“动态文件”在征询了各专家、利益相关者约3年的时间后,于年6月18日由SER科学与政策委员和董事会批准第二版(本版本)。主要内容包含8项基本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生态恢复;生态恢复需利用多种知识;生态恢复实践基于本地参考生态系统,并考虑环境变化;生态恢复支持和优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生态恢复是根据明确的目标和可测量的指标进行评估的;寻求可实现的最高恢复水平;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产生累积效应;生态恢复只是恢复性活动的一种。规划和实施生态恢复项目的实践标准流程包含规划和设计、实施、监测以及项目实施后的维护三个部分。

2

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2.1北美山地生态系统修复——山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州立高速管理局在此兴建矿石开采场,经过不断地挖掘,基地上出现了一个39亩的巨坑,其中灌满了地下水。年美国采银热潮,矿工和伐木工为了建造矿井和房屋,将这里的树木砍伐殆尽,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消失,基地出现曾被短暂地用作林场和临露营地的开阔地域,遍布碎石堆、贫瘠的土壤与猖獗生长的杂草。

规划在整体引入周边山脉水系、植被的基础上,根据场地的破坏情况划分了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分区对待。

区域一:矿区修复矿区使场地满目疮痍,地表裸露,矿区修复就近取材,生态延续,将水系与植被群落从相邻的山脉引入,引入相邻山脉的水系和植物,如云杉、冷杉等,使重新恢复自然环境,建立了一个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种植策略。修复之后基地已重新有水系,覆盖着成排的冷杉和云杉,四季都会有骡鹿和麋鹿。区域二:湖泊,湖岸线和岛屿区域二因不断挖掘形成了巨大的水坑,湖边满是密实的土壤和陡坡,几乎没有生物在这里栖息。规划将其改造为湿地生态系统,选取湖岸将近1英里长度,植入了五英亩湿地,并根据水深不同,种下了莎草、芦苇、香蒲等丰富的湿地植物,提升生物多样性;建立地下蓄水层,使净化过的地下水可循环利用,成为鸟类和野生动物乐园。区域三:最小干预区域区域三因采矿形成了一些奇特地形,规划保留其原状,仅提供必要的水和土维持其自然恢复,使其重新成为季节性草园。区域四:部分修复区域区域四是森林中保持比较好的山林果木,与引入恢复的人工系统共同支持该地域的生态系统恢复,该地域的措施为建立森林的长期监管。区域五:生态开发区域区域五原有人工建设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度建设构筑物、游憩小径,营造融入自然的空间。2.2加拿大苏利文矿山(SullivanMine)——山以加拿大苏利文矿山(SullivanMine)为例,由于矿石中硫与铁的含量高,酸性岩排水系统(硫化物氧化)以及矿场巷道、废石场与尾矿积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巨大的尾矿区对植被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修复之后,光秃裸露的尾矿区已变成茂盛的草甸,大队的驼鹿还在那里不时出现,促使加拿大建立了完整的生态采矿机制。2.3加拿大圣米歇尔环保中心—负资产转化为正资产年,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的主要海港、铁路中枢、银行中心和工业生产重镇,圣米歇尔就有了当地最大的采石场之一,后因工业化发展需求演变为垃圾填埋场,因气味难闻,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水引起环保部门抗议,虽采取控制措施却依然被填充了万吨的垃圾,深度达到60多米,成为“北美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被市民称之为“蒙特利尔血淋淋的伤疤”。采取针对性生态修复措施后,现已初具成效,至年形成1个环保中心,1个城市公园,1个市民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2.4广东省茂名矿山修复—“城市伤疤”变身城市公园由于开采成本较高、生态污染大等原因,茂名油页岩年1月停产。停采后的露天矿甚至沦为不法企业偷排工业废渣的垃圾场,加上此前剩下的岩渣、开采向外排弃的表土,露天矿区及其周边生态严重恶化,当地居民称其“乌烟瘴气、垃圾遍地、气味恶臭、污染井水、不堪回忆”。主要修复措施包含:1、引水变“坑”为“湖”,长约5.2公里、宽1公里的矿坑湖被引入高州水库、鉴江的水源,串联采矿疮痍,形成一个面积约6.8平方公里、库容为1.6亿立方米的干净湖泊;2、复绿几十种树苗,林业部门成立专家组,在试种30多个树种后,选择了马占相思、小叶榕等植物,完成了亩,约40万株的复绿工程,树种成活率在85%以上;3、露天博物馆,利用当年矿区废弃厂房改建的露天矿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一个传承茂名矿业文化和油城精神的平台,-,4年时间茂名油页岩“城市伤疤”转化变为湿地公园。

3

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3.1生态修复的国际经验德国曾经是上世纪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存在着莱茵河污染严重、鲁尔区衰落而带来的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德国的生态环境已大大改善,其生态治理经验如今已成为多国学习借鉴的对象。莱茵河修复措施主要有3点:1、整体性理念,展开国际合作,与“荷兰、卢森堡等国”成立“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进行跨国治理;2、当地人参与,“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永久性由生活在莱茵河下游的荷兰人担任,便于全力监督上游各国的污染;3、大生态系统协同治理,对城市、农村和社区以及森林、湖泊协同治理大力投入资金进行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建设,针对河流中的城市生活药品残留物进行监测、过滤,改变工业化时期对河道截弯取直等反生态改造,恢复其自然弯曲原貌等等。瑞典森林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瑞典林业属于出口导向型,每年外贸出口收入中森林工业占了很高的比例。瑞典年森林覆盖率为68.7%,相比之下,我国全国现有森林面积约为2.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却仅为21.6%。强有力的森林生态保护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法律保证、教育保证,严格把关,木材高效利用,重视森林生态的科研投资。美国生态修复环境执法与环境立法并重。美国通过渐进立法及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建立了一个务实理性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生态法制体系,并且注重通过公民诉讼制度推动生态问题得以解决。美国的生态法制体系中,有很多重要法律法规对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年3月1日,联合国大会批准同意了的联合国十年生态系统恢复计划。十年计划的理念从萨尔瓦多的倡议发展而来(一个拉丁美洲的环保领袖),旨在汇集全球资源,用十年时间来进行修复工作。呼吁动员必要的政治和金融支持,在未来十年恢复世界上被砍伐的森林和退化的生态系统,来支持全球32亿人生存。本次计划将有超过20亿公顷(相当于南美洲大陆面积)的土地将被恢复。3.2生态学思维一个健康的、自然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生态供给和生态净化等服务功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系统,可能会导致自然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下降、供给能力下降甚至永久丧失。在进行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进行索取前,必须先了解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内在机制,先行保护、合理发展。3.3生态修复理念生态修复理念包括遵从自然、以退为进、立法保证。了解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条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湖一山均有其存在的生态意义,其运行机制如人的各个器官,一种自然要素的破坏很可能会带来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各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发生了大量为发展经济而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发表标志着人类认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发达国家相继采取生态补偿措施,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的做法;土地是有限的,为发展经济可能会导致土地的过度利用,过多的利用会导致土地自然承载力的下降,因而需要从法律上协调土地使用情况,鼓励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理念包括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整治。应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需要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各要素(子系统)在生态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各要素在“生命共同体”中所处的层级、位置和作用不尽相同,但其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是各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生态修复理念还包括长远目标、公众参与、分期整治等,大地的自然恢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树木生长、土壤、水质恢复都需要时间,英国的再野化都会制定一个10年的目标,绘制一张恢复目标的图纸,形象的将恢复目标表现出来;因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直在发生,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分阶段进行。在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其恢复程度来决定下一阶段的恢复措施,阶段划分根据实际项目的实际需求而定。3.4生态修复技术:山、水、林、草、田、湖、海山地生态修复措施包括:1、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功能良好的山地:封山育林、严格保护;2、保护区内被破坏的山地:适度人工干预,引导其朝着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方向发展,其后严格保护,具体为栽植乡土树种、种草等方式促进天然更新。河流生态修复从流域尺度分析河流的生态功能划分,严格保护河流生态红线、蓝线进行面状管控;对河流进行分类导引,分为城镇段污染治理导引、村庄生活污染治理导引、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导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导引进行线状导引。农田生态修复措施主要有:生态环境良好的耕地严格保护;有条件的工业废弃用地复垦为农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有条件地区改造为农田;实施生态耕种奖励制度。林草生态修复措施主要有严格保护生态功能良好的原始森林、草地,禁止砍伐、损坏、放牧;对于严重破坏或者损毁的林地、草地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措施,按照一定的比例;种植先锋本土物种,其余区域自然恢复;借鉴美国经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给予保护林地生态环境者奖励。湖泊、湿地、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恢复湖泊的自然状态和生态功能、建立人工湿地;对于有望恢复成湿地或者湖泊的土地进行生态保护与人工干预,帮助其恢复生态环境;人工筑巢,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建设“湖泊、湿地”补偿银行,对于保护湖泊、湿地的机构给予奖励。海洋生态修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组建海洋环境保护组织,通过提高人们海洋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法律法规、环境规划研究治理污染;加强监测:海洋污染的调查、监督与管理,加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投资,实现一年到头海上连续监测,加强市场机制在治理环境中的力度。

4

生态补偿制度4.1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生态补偿实践,借鉴国际经验,对不同尺度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定量估算。我国的生态补偿主要有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形式:1、由中央相关部委推动,以国家政策形式实施的生态补偿;2、地方自主性的探索实践;3、近几年来初步开始的国际生态补偿市场交易的参与,总体而言,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践工作主要集中在森林与自然保护区、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等方面。生态补偿实践揭示了生态系统在生态与环境服务方面的巨大价值,证明了单纯以GDP为核算标准的现行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和环境生态效应的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从而从理论上阐明了进行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来,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层面都展现出对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项目规模大、涉及领域全、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同时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全国生态补偿实践快速发展,相关项目包括了全国层面到市县级范围的不同尺度,其中多个国家级的生态补偿项目涉及的资金投入量巨大、覆盖地域宽广、参与农户多、补偿力度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罕见的。根据国务院年印发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生态补偿的国家框架主要涉及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七大领域和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两个重点领域另外,一些省(区)还在生态补偿国家框架基础上,探索了一些其他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新疆提出冰川领域生态补偿,山东探索大气领域的生态补偿实践。到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虽然我国在森林、草原、海洋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生态补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法规、规范性文件分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gjxz/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