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巴西,大家会立刻想到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还有巴西利亚这样的城市。但是今天要讲的则是大家并不熟悉的,巴西最早的首都萨尔瓦多。
相信许多人并不是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但是却很容易把这里和萨尔瓦多共和国相混淆,再加上萨尔瓦多共和国的首都圣萨尔瓦多,古巴好像还有一个圣萨尔瓦多,以及欧洲还有一个萨尔多瓦,加在一起更让人迷惑。毕竟这个名字是从“救赎”这个词来的,在基督教地区应该很容易重名。
萨尔瓦多是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的首府。15世纪葡萄牙殖民者最早登上巴西大陆的时候,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大湾区便于建立港口,于是在这里形成了最大的奴隶市场,并建立了首都。
在巴西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缺少人口一直是其主要矛盾之一。当年的殖民者也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把大量黑奴运来巴西。作为当时的首都,萨尔瓦多也是整个巴西受到非洲文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除了当地人的肤色之外,当地的Candomblé宗教,Capoeira武术,图腾以及舞蹈,音乐,美食,都能看到非洲文化的影子。
热情的萨尔瓦多
初到萨尔瓦多,作为一个外乡人,感受最深的还是这一点。萨尔瓦多是一个热情的城市,即使在大街上陌生人见面,接近到一定距离就会打招呼,Bomdia!Olá!之类的问候语随处可以听到,更别提在电梯这样的密闭空间了。打招呼的时候,当地人都会报以真诚的微笑,让你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一种公式化的动作。
在这里当地人见到游客状的东方面孔一定以为是日本人,会大声的跟你说“空你期哇,阿里嘎多”之类的日语,他们觉得这样是一种定制的热情。这主要是因为二战期间日本向巴西输送了30万的移民。时至今日,在大街上还可以见到许多说着地道葡萄牙语的东方面孔巴西人。曾经和他们交流过,他们大多已经不会说日语了,也并不认为自己是日本人。得益于巴西这里的多民族混居文化,无论你长着什么样的面孔,都不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当然没有哪个民族会永远单纯,也没有哪个国家会一直保持百分之百的淳朴。行走在这里的街头,特别是旅游区的时候,还是要区分这份热情是发自内心,还是为了你兜里的钱。在这里景区逛的时候,如果有身穿民族服装的大妈或者是小伙子找你合影,记得合影是要收费的。同样在一些广场上有一些民俗文化的表演,比如当地舞蹈或巴西战舞等等,照相也是要收费的。当地人在招揽顾客这方面的尺度丝毫不比国内的景区差,很多人非常热情的拉客进店,这个情景有的时候还是很壮观的。
奔放的萨尔瓦多
巴西人民无疑是非常热情奔放的,他们在国际上的民族形象就是如此。除了盛大的游行和热情的桑巴舞之外,奔放这个词会出现在巴西人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晚上十一点多,还能见到穿着三点的女士,只披着一块纱巾从外面回来宾馆。每当看到这样的情形,我都在想,不是说当地治安不好吗?
景区里的巴西战舞表演热闹非凡,有的时候感觉当地这些小伙子在全天候的表演战舞,并不是完全为了收钱,因为感觉这里的游客数量并不是很多。如果没有一点爱好和情怀支撑的话,谁能够每天在这儿跳这么长时间的舞呢?
和里约一样,海滩上和街道上到处都是跑步的人,城市的许多路边绿化带还专门修了跑步专用跑道。随处可见身材健硕的小伙姑娘在这里跑步。而且基本上小伙子都是光膀子,姑娘们都是三点或者是运动胸衣,很养眼。
大街上身材健美的小伙子很多,身材火辣穿着bra逛街的美女也很多。当然啦,当地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大胖子也非常多,无论斤还是斤(目测),他们都会自信的穿着同别人一样的漂亮衣服,而不会试图去用衣服来遮挡自己的肉肉。
民族的萨尔瓦多
萨尔瓦多这里崇尚非洲宗教和非洲神,当地特色的美食主要是以非洲风味为主。有许多成分都包含椰子油和椰子肉。
在葡萄牙语中贫民区被称作favela,在巴西的每一个城市的山上都会出现成片的平民区。根据资料,这样平民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对于这一类的建筑并不会做特别的规划。因此只要你建起来了就是合法存在的,不会有人来拆,当然直接的后果也导致这里的房屋建的是铺天盖地,密密麻麻,远看就像牛皮癣一样。
而在萨尔瓦多,当地政府有意识的将主要干道周边的平民区打造成为景观。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彩色小镇就是从萨尔瓦多发源出来的。由于这里的贫民区建筑是杂乱无章非常随意的,因此涂成了五颜六色之后,就会显得非常具有艺术感。
这种极具艺术感的彩色小镇已经成了现代萨尔瓦多的民族特色。当地对外的宣传品和宣传画上随处可见彩色小镇的图案。
有时规矩的萨尔瓦多
刚来萨尔瓦多会觉得挺让人迷惑的,有的时候人们特别死板地守规矩,有的时候人们又超级不守规矩。
比如说行车规范这一块,这里基本是没有我们国内这种封闭式的高速公路的(不是完全没有,但很少)。城市中多条主干道都是快速路的设计理念,即并不完全封闭,限速也只有80。但是我注意到这里的司机在开车的时候路权非常明确。最左侧的车道就是属于快速车辆的,所有人都不会从右侧超车。只要你的车速够快,你就可以一直在最左侧车道气势汹汹的接近其他车辆,慢速车辆察觉后会主动向右侧变道,为快速车辆让路。整个过程中不需要闪灯,不需要鸣笛。不像是在国内开车是时刻得留些神右侧超车的司机们,或者是低速车长期占着快车道不挪,让你无奈只能从右侧超车。虽然在路权这方面大家很规矩,但在限速方面却不怎么守法。拉着我们的司机师傅,经常在80公里限速的公路上开出公里的速度,挺刺激的。
市里面大部分是斑马线,都有行人的红绿灯。还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车辆见到人穿行之后都会主动停车。红灯亮时,行人基本不会横穿马路,但偶尔也能见到闯红灯的。在这一方面基本和北京的情况差不多。
这里的减速带高度都非常夸张,以至于车辆路过的时候如果不减速是一定会托底的,看来政府也是在使用最粗暴的方式治理车辆超速和不让行。
到了晚上所有的平民区和住宅区的门前,都会被长明灯所照亮。政府似乎有专门的规定,到了夜间所有黑暗的角落都会有长明灯。应该是从维护治安的角度考虑吧,有光明的地方,罪恶就会少一些。不过话说回来这里应该是对于这方面的电费有补贴的吧?
美味的萨尔瓦多
先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里的美食吧:我在这里待了4天,体重长了9斤。
在南美,又是在热带,椰子自然是当地许多美食的主要成分。居民们日常的饮料就包括椰子水,淡淡的香味与那种工业化的椰子饮料完全不同。有一种主食椰子球,是用椰蓉和在面粉里烘焙出来的,口感松软中带有一些嚼头,是酒店早餐的主推美食之一。在许多菜肴中也会将椰子肉作为配菜,椰子的甜味儿与其他咸味和辣味的食材搭配起来相得益彰。而在国内除了菠萝咕咾肉之外很难见到水果和蔬菜搭配的热菜了。
巧克力酱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有一种巧克力蛋糕,本身就已经是非常甜腻的食物了,可是当地人在吃的时候,竟然还要在在上面抹一层厚厚的巧克力酱。你还别说,这样吃,真香。
非洲风格的油炸球Acaraje是当地的招牌小吃了。比较地道的做法是用虾球裹上黄豆面和玉米面,然后用棕榈油炸。还有一种贫民版本,就是不用虾,直接用面团,也很好吃。
毕竟是海滨城市,怎么能少得了海鲜锅呢。海鲜锅在许多海滨城市都会有,近年来我们国内的城市也有逐渐兴起之势头。萨尔瓦多的海鲜锅是用奶酪橄榄油还有木薯粉一起烹饪的。吃的时候伴着米饭、当地特色的辣椒酱一起。还可就着一种面状的炒木薯粉,会让油腻的菜变得利口好下嘴。值得一提的是,当把所有这些原料混在一起的时候,当地人还喜欢再把生橄榄油浇到上面拌起来。我还专门尝试了一下,发现味道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啊?难道是为了口感?
Q:亮点在哪里?
A:融会贯通南美、非洲、欧洲文化。
Q:交通和时间怎么安排?
A:从北京到圣保罗或里约热内卢飞行时间大概23小时,然后需要再飞2小时来到萨尔瓦多。
Q:吃什么比较好?
A:嘿嘿,随便吃什么都挺好,吃多了都胖。
以前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喜欢写东西,觉得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喜欢,现在打脸了吧
游记是个挺有趣的东西,旅行前查查资料有助于让自己玩的更有深度,旅行时写写拍拍能够帮助自己整理思路,旅行后写写则能够让自己再次神游故地
自己无数次受益于别人的游记,希望这些文章也能够帮助别人
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lyjd/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