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趁着天气晴好
带孩子去博物馆寓教于乐最合适不过
但是怎么才能看懂博物馆是个问题
孩子上小学后,课外学习变得尤为重要。除了适度地参加培养特长爱好的课外课,学校和老师还特别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去博物馆走走,多看看展览。探索博物馆,不仅有助于孩子丰厚历史人文的积淀,还能帮助他们发现艺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但让家长头疼的是,本以为带孩子去“探索”博物馆,他们会对馆中的各种新奇的展品感兴趣,但是打脸的是,很多孩子在博物馆里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去?
全世界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尴尬。在拥有世界上最多博物馆的英国,为了解决家长的这一难题,英国艺术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公益机构“Kidsinmuseums(孩子们游博物馆)”,为孩子们在博物馆中“边玩边学”提供指引,让游览博物馆变得轻松愉快。
Kidsinmuseums联合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开展
“水、火、冰”科学演示
同时,“Kidsinmuseums”也提醒各位家长,别让孩子“毫无准备”地去博物馆——“当他们真的走在博物馆里时,如果能有‘我知道这个!’‘我看到过这个!’的惊喜,那这次参观才能变成一场探索。”
在“Kidsinmuseums”推荐给英国家庭的博物馆助游书单(全球篇)中,其中在6岁+孩子家庭中最受欢迎的,是这套《我看得懂系列》。
这套书包括《我看得懂博物馆》和《我看得懂名画》两册,就像之前很火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微纪录片一样,这套书将每一件珍贵馆藏浓缩在1-2页的内容中,突出简短有趣,给孩子们讲述这些珍宝背后的故事。而书中的馆藏不只限于中国,而是来自于六大洲20多个国家,包含大英博物馆、法国凡尔赛宫、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全球43家著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达?芬奇、伦勃朗、凡?高、夏加尔、达利、欧姬芙、毕加索等39位绘画大师的经典之作。
让孩子真的探索博物馆,这套书有没有帮助呢?
先来看看英国家长的“大实话”。
这套书的好处是,它让孩子们尝到一点逛博物馆的有趣的滋味,等他们亲自去了博物馆,也许他们就能拥有自己的小得意,跟伙伴们说:“这个我在书里看到过......”
书很棒,但我想,接下来几个周末可能会被孩子们拉去博物馆......
我90岁的邻居也喜欢这套书,她说她希望自己小时候也能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宝贝。
我爱这书!先别说那些有趣的插图和知识,我享受它带给我的安宁......我的侄子们乖乖地坐着,在一旁阅读,那意味着,我可以专心去看电视里的球赛了。一本让全家人共赢的书。
来近距离看下这套书。
《我看得懂博物馆》-BBC节目制作人“为孩子”而写
这套书两册分别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作者创作。《我看得懂博物馆》的作者莫莉·奥德菲尔德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现为BBC智力竞赛节目和BBC广播节目《好奇博物馆》的制作人。
莫莉·奥德菲尔德
莫莉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查阅大量书籍,并有机会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她也因此萌生了给孩子们写一本博物馆图鉴的念头。《我看得懂博物馆》是她花费两年时间,根据自己亲身调查的资料写成,所有历史资料都经过认真考证。在本书创作的过程中,莫莉建立了一档与孩子们直接交流的播客节目“EverythingUnderTheSun(太阳底下的一切)”,收集孩子们的怪味提问,并邀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等科学家一起回答,还因此获得了英国播客大奖。
在《我看得懂博物馆》里,很多内容仿佛就在回答孩子们的一个个提问。
每一件文物的故事,都在解答孩子对世界的好奇
“当你走进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时,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副悬吊在半空中的、巨大的蓝鲸骨架。”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悬在展厅入口处,张着大嘴,正对着进门的游客。
蓝鲸骨架搬到博物馆大厅的那天(图片来自网络)
从侧面看蓝鲸骨架
这件宝贝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常常会收到关于它的各种问题:
“为什么它不在海洋里,而在博物馆里?”
这头蓝鲸被捕鲸船伤害而冲上海滩……
“它那么大,怎么把它塞进展厅的?”
史上难度最大的一次“搬家”,科学家先用特制的吸尘器清理骨架上的灰尘……
“活着的蓝鲸是什么样子的?”
它们会在海洋中通过歌唱相互联络……
莫莉把这些内容融合进了对“蓝鲸骨架”的讲解中。孩子们在阅读中会被它的曲折身世而吸引,他们读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文物鉴赏。
书中还结合图注插入了趣味科普,如:
蓝鲸的个头儿有多大?大概有三辆公交车的长度!
本书精选的文物很多都与孩子们觉得有趣的话题相关,比如,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泰坦巨龙骨架,说到“恐龙为什么会灭亡”;由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阿波罗11号”指挥舱,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由意大利古城的庞贝居民石膏像,说到“多年前的火山大爆发”……以文物的故事来回应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不仅拉进了博物馆与孩子们的距离,还鼓励了他们的探索欲。
兵马俑-内文展示
让孩子了解那些不该被忘记的历史时刻
《我看得懂博物馆》中的来自21个国家的50件文物珍宝,为孩子们接触历史提供了桥梁。书中涉及的历史片段记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人文、科技、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创造力。比如,借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中的各种飞行器,向孩子们介绍人类历史上的多次空中飞行尝试。
世界上第一次有人驾驶的飞行试验_驾驶员趴在莱特飞行器的下机翼上
准备飞行
更难得的是,通过这些跨越国界的珍宝,孩子们能从中感知,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困境中展现的勇敢和智慧。比如,书中收录了两件中国的国宝,其中一件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
玉匠运用巧思,将翡翠深色的部分雕琢成菜叶,将浑浊的斑块设计成霜冻过的痕迹,将纹路打磨成菜叶的边缘,使一块有瑕疵的翡翠变为漂亮的工艺品。
作者告诉孩子们,这件宝贝这么珍贵,不仅是因为天才的玉匠把有瑕疵的翡翠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翠玉白菜”,更因为它记录着一段中国人无法忘怀的历史。这件宝贝原本的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中国为了防止入侵者抢夺文物,便把故宫中的文物装在多个箱子中转移出来,偷偷藏了起来。这些箱子有一些从北京迁移到了台湾,其中就有这件“翠玉白菜”。
文物在迁移过程中,沿途的军队会自发护送,
不管是农民还是富人,都会自发援助(图片来自网络)
好东西当然要开团分享啦~
《我看得懂名画》-英国皇家学会少年图书奖获得者打造
《我看得懂名画》由英国童书界的经典搭档米克?曼宁和布里塔?格兰斯特伦创作,他们都出身于顶尖的艺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瑞典工艺美术与设计大学。
米克?曼宁和布里塔?格兰斯特伦
这一对搭档合作了20多年,曾五次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少年科学图书奖、五次获得英国英语协会非虚构类最佳图画书奖、《泰晤士报教育特刊》知识类童书奖和英国聪明豆儿童图书奖。英国童书界评论他们:“米克和布里塔创作的非虚构类图画书改变了孩子们的书架。”《我看得懂名画》是他们结合自己在艺术学院的教育经历,以漫画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世界名画的通识类绘本。
39位绘画大师跟孩子说悄悄话:最好的艺术来自生活
《我看得懂博物馆》中收录的艺术方面的文物主要是雕刻、雕塑和包括古代遗址在内的建筑,《我看得懂名画》则收录39位绘画大师的经典画作,也是各大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内容上与前一本互为补充。本书增加了漫画互动的形式,作者给每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漫画小像,并用气泡框的形式让他们“开口说话”。“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内文页
长着两撇翘胡子的画家达利,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个性十足:“每天早上我醒来时,都会感到一种‘我就是萨尔瓦多·达利’的快乐!”画家达利的漫画像(书中)与他的真人照
书中将画家的个性和经历融于对画作的讲解中,每一幅名画都有故事,生动易懂。比如,夏加尔的这幅《生日》描绘了自己生日当天的情景。他的妻子手捧鲜花,朝画室的窗台走来,夏加尔感到十分幸福,他因此让画中的自己“高兴得飘了起来”。书中对这幅画的讲解,就像领着孩子去看看生活中的一个温馨画面,没有刻意解释绘画技巧,但足以让他们感受到这幅画传递的美好,并且记住这个“一高兴就要飘起来”的画家。夏加尔其他的画作(图片来自网络)结合画作增加趣味游戏,吸引孩子阅读比起看历史类文物的曲折故事,看画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有点儿枯燥。所以,《我看得懂名画》的创作者在书中加了好些阅读的“彩蛋”,让孩子们读起来更有趣。这幅看着乱糟糟的画,作者告诉孩子它有两个名字——《园丁》或《碗中蔬菜》,为什么呢?倒过来看一看吧!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由这幅画延伸开去,用常见的蔬菜、花草、水果等来做一份“人脸拼贴”,既能激发创意,又是挺容易实现的手工活动。也可以和名画一起玩玩眼力游戏。洛瑞-《黛西·努克公园的快乐市集》
在这幅画中找一找婴儿车、一个遛狗的男人和一只猫。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会发现,虽然画中的每个人都由很简单的线条勾勒成,远看就像纤细的火柴棍,但是他们身形姿态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在集市中会看到的人一样。而这正是作者想让孩子们感受到的,画家洛瑞独特的“火柴人”画风。《我看得懂名画》和《我看得懂博物馆》都是精装大开本,可完全平摊;如果平时竖在书架上,远远看着就像摆着两幅画,赏心悦目。这套书在英国出版后,不仅获得了“Kidsinmuseums”和《小学教学》等教育媒体的推荐,还获得了《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等老牌权威报纸的称赞。
“适合所有家庭的博物馆寻宝书,你的下一次博物馆奇遇也许就是因它而起……大人和小孩都能在这套书里读到有价值的内容。”
——(KidsinMuseums)
这套精美的博物馆图鉴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品。作者广博的知识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在字里行间闪耀。
——《每日邮报》
再说一遍!!!内容硬核,对孩子来说阅读体验友好让他们带着自信去逛博物馆艺姐把这套书推荐给大家!·上·月·回·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rkzz/1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