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玉水寨、白地、俄亚三地东巴文化为例,说明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互动关系,基于旅游开发的不同程度及旅游展演的类型差异所产生的活态保护效应也不同,而且其互动差异主要与旅游场域的特殊社会结构、社会群体和发展趋势有关。同时,“生境一空间一仪式一物一人”的保护机制构建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的活态性,而过度地进行旅游展演或强调其作用都极易导致文化商业化,良性的互动可维护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现代民族文化的和谐共赢发展并产生积极的社会示范效应。
白水台胜景
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的互动与发展路径
——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例田里光映炯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随着保护理论研究的深入,对文化保护的观念也逐渐转变并进一步从“静态”走向“活态”。有大量学者都认为“活态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途径”。但是,文化所处的生态环境已发生变迁,加之现代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使得活态保护变得尤为复杂。首先,“活态保护”是与“静态保护”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次,认为“活态保护”就是要让此种文化成为特定民族特定地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①,应重视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环境,认为活态保护的方法应建立在对遗产真实性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再有,对“活态保护”中保护内涵的理解应是对物、载体、人、生存空间四者的有机保护整体②,“保护”本身包含“保护”与“传承”的二元关系,保护的核心就是传承③。此外,还对“活态保护”和“生产性保护”进行了区别,生产性保护强调的是传统工艺的生产力,而活态保护强调的是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前者注重经济价值,而后者还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rkzz/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