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尔瓦多 >> 国家象征 >> 正文 >> 正文

人均GDP透露出的产业机会

来源:萨尔瓦多 时间:2021/6/29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皮肤病医院是哪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人均GDP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指标:不同的人均GDP阶段,经济、社会和政治,就自然地出现对应的现象、问题及其解决出路。你想知道下一个阶段什么行业会兴起、什么行业会衰落吗?看看它对应的人均GDP指标吧。

总体变化趋势

1、产业:工业化从起步到完成,最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断高级化。

2、社会:城市化从起步到完成;中产阶级和橄榄型社会形成;社会进入多元化时代。

通常来说,从落后国家到发达国家,也就是体现为人均GDP从美元到0美元的这么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实现了人均GDP--0美元的跨越。其中,是个重要的关壳,突破,整个社会将出现全新的变化,-之间,整个社会表现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在加速,中产阶级在兴起,消费类型发生全新的变化,跟美元以前完全不一样。美元之后,产业结构开始走向高级化,橄榄型社会开始形成,整个社会进入多元化。

人均GDP与产业形态

人均美元的时候,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但是并不普遍。一直到美元的时候,私人购车就会呈爆炸式增长。汽车业有个很有趣的故事,那是10年前的事情,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国家正在“入世”,那时候入世会对中国哪些产业影响最大冲击最大?这是那个阶段中国企业界、政策界、投资界、研究界讨论的最热门的话题。那时候有个共同的结论,企业家、政府、投资者、经济学家、资本市场得出的一致结论:入世之后,中国的产业一定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影响最大首当其冲的一定是汽车产业。为什么呢?入世之后,关税一降下来,奔驰宝马这些品牌卖几十万块钱,中国的汽车行业肯定很困难。因为有个入世的预期,尽管这些企业经营业绩前景非常好,但其股票在市场一直是   

(一)世界银行标准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20世界7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在其年度发展报告中开始将国家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分类,后改为按照人均国民收入(GNI)分类。世界银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分类指标较为普及,是当今许多经济学家判断一个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世界银行有两种分类方式,且两者密切联系。一种是将国家或经济实体划分为四个收入档次,分别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这一分类标准非常明确且每年调整一次。年的分类标准为:人均GNI低于美元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美元至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至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按照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到0美元时,属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另一种是在这四个收入档次类别基础上,又划分为“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两个类别。在世行官方文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被笼统地成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则被称为“发达国家”。世界银行金融信贷政策对这两类经济体也有明确的收入“门槛”界限。按照年世行有关补充界定,这个“门槛”的收入界限是以年美元。

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NI为美元。在此收入门槛以上,便划入“高收入国家”或“发达国家”之列。这一门槛每年随美元购买力或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年世行确定的高收入或“发达经济”的收入门槛为美元。

  

(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在现有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钱纳里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他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把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表1)。

二、人均超过GDP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人均GDP达到美元,这是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实现了人均GDP美元的跨越。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际经济发展轨迹来看,人均GDP超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在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迈进时,经济发展有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总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速增长期往往出现在人均GDP美元前后,而且这一高速增长期大多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日本从到年保持了12年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速达到9.8%;希腊从到年平均7.7%的增长速度保持了12年;截止到年,韩国的高速增长已持续了11年;新加坡与香港的高速增长期则达33年之久。由此可见,在人均GDP美元前后,总体经济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2、人均GDP水平加快提高

  

在总体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各国人均GDP变化的速度得到证实。统计结果同时显示,较晚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其经济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快。如50年代末期进入起飞期的德国,人均GDP每增加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是9年、6年和3年,快于较早时期开始经济起飞的英国和法国(分别是13年、7年和3年);6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起飞的日本又快于德国,人均GDP每增加美元所用的时间分别只有6年、3年和2年。

  

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后起国家可以通过借鉴别国或地区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技术等手段来加快发展,形成所谓后发优势。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1、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历史地观察美国、日本及香港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发现,虽然他们人均GDP为美元左右的时间分别出现在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却共同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稳中趋降,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50%,居三次产业之首。就城市性地区香港而言,由于第一产业可以完全退出经济领域,使第三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时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60%。由此可见,人均GDP美元后,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并持续上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是该阶段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2、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根据工业先行国家工业化的总结发现,工业化过程包括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起步期;以钢铁、机械、汽车、耐用消费品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扩张期;以组装工业和深加工化为特征的成熟期。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生产要素的构成,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移。工业化将进入成熟期,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的历程看,人均GDP美元后,将进入以工业重型化和技术先进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化在第三产业推动下进一步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演进密切相关。有资料表明:首先,城市化的速度因工业化的不同时期而不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工业化的起步期,城市化率缓慢增长,可达到30%以上;在工业化的扩张期,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率是工业化起步期的1.5-2.5倍;到工业化的成熟期城市化的速度有所下降。其次,由于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本身对区位集聚的依赖高于工业,使城市化的进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性高于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在工业化的后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由于第三产业本身具有集聚出效益的特点(所谓“店多拢市”),第三产业既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又依赖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三)经济增长质量改善

  

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规模扩大和速度提高,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往往经历由粗放到集约的过程,即由重视量的积累到重视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以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为标志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的增长。

  

1、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

  

从反映经济效益状况的主要指标劳动生产率看,在人均GDP美元后,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

  

2、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观察人均GDP美元前后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人均GDP到达美元之前,经济的增长尚不稳定,虽然会有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的年份,但波动较大;当人均GDP美元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三、人均超过GDP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美元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更加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总体上看,目前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来自像美国、英国、法国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是主要来自韩国、新加坡等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在进入人均GDP美元之后,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既稳又快

  

发达国家跨越人均GDP美元后,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从增长率方面看,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率在1%~3%为低速增长,3%~5%为中速增长,5%~10%为高速增长。从人均GDP每上升美元所用时间看,在人均GDP美元前,法国、英国等国人均GDP每上升美元平均需要近8年,日本、韩国等国所用时间则在4年左右。而在人均GDP~0美元期间,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每上升美元分别只用1、1.8、1、1.2年,所用时间比前者缩短了4~8倍。发达国家在人均GDP美元后,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稳定性也在提高。

  

(二)服务业成为三大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在人均GDP美元后,美、日、英、法等国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逐渐成为了主导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美、法、日、英、意等国农业在前一阶段持续下降基础上继续稳中有降,工业在高速增长后逐步回落,而在服务业方面,由于各国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房地产、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等新兴产业,促使服务业加快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其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到了人均GDP0美元时,日、英、意三国的服务业在GDP中比重分别达到的54.4%、60.9%、62%,总量成为三大产业中的龙头老大。

  

(三)消费需求居于三大需求之首

  

在人均GDP美元之前,发达经济国家基本处于工业化时期,投资在三大需求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到了人均GDP美元之后,由于居民消费快速扩张,总消费逐渐成为三大需求中的主力。在整个70年代,美、日两国年人均居民消费额分别提高了4美元和美元。居民消费的不断扩大,使总消费替代总投资,成为发达国家三大需求的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例,美国在进入人均GDP美元的年当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投资贡献率30.3个百分点,年又进一步扩大到了35.5个百分点。

  

(四)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有关研究表明,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是经济增长从低到高的四个阶段。一般而言,当一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少于1%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处于1%~2%时,具有较强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但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强;超过2%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要的驱动力量。从发达国家发展实践看,在人均GDP美元前,发达国家基本处于资源驱动经济增长阶段,而人均GDP美元后,发达国家重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如美、英、德三国在进入人均GDP美元时,其RD支出相当于GDP比重分别达到2.47%、2.13%、2.33%,均呈现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在达到人均GDP美元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势地位,进出口贸易增长

高速而又平稳。如美、日、法、韩等国在人均GDP~0美元阶段,其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8.6%、19%、15.9%、12.1%。

四、人均超过GDP0美元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以年美元价格计算,20世纪50~8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GDP达到0美元,直到年,仅有美国、日本的人均GDP超过0美元,见表3。通过研究发现,进入人均GDP0美元发展阶段后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产业结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使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均GDP0美元发展阶段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具有显著优势。年,日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7.2%,到年,该比重上升至57.6%。年,法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2.0%,到年,该比重上升至75.8%。年,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4.0%,年,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已经达到71.7%。

  

同时,为适应后工业社会国民经济服务化的转变,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功能逐渐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产业结构开始进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

  

(二)结构升级以科技引领为主导

  

进入人均GDP0美元发展阶段后,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以科技引领为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结构的深加工化趋势,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本和技术投入,特别是高新技术投入;二是现代制造业地位呈上升趋势。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一批现代都市产业(如服装、印刷出版、食品等)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进而带动技术密集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上升;三是技术集约化趋势。

  

(三)产业布局呈现新型产业分工格局

  

进入人均GDP0美元的发展阶段后,国际大都市的产业布局演变表现出两个主要趋势:一是制造业郊区化趋势。随着工业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很多企业按照产业链的要求,将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大规模生产活动向大都市区外围或其他地区转移,同时把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和销售中心留在市中心,大都市更多地表现为研发设计中心,而不是生产中心,逐步形成在近远郊及周边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在中心城区建设现代都市产业基地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二是都市产业在旧工业区的重新繁荣。现代建筑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为以服装制造业和印刷出版业为主的都市工业在城市中心布局提供了可能。经验表明,都市产业往往集聚于衰落的旧工业区。

  

(四)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进入人均GDP0美元的发展阶段后,国际大都市以建设“新城”来替代“卧城”,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二战后,由于工业城市的拥挤、高犯罪率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加之高速公路与家庭小汽车普及,美国联邦政府对新购房子的减税与贷款等优惠政策,大量城市中产阶级为追求自然生活而迁移到郊区,产生了大量的“卧城”。这些“卧城”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对通勤交通也造成了很大压力。后来这些“卧城”在原有单纯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产业、基础设施、社会配套服务设施等很多原来只有中心城市才具有的职能,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即“新城”。“新城”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疏解了美国在工业化后期城市中心区所承受的压力。

  

(五)社会民生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进入人均GDP0美元的发展阶段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总体消费水平显著增加,-年,美国的个人消费开支年均增长3.6%,消费开支在国内总需求中的比重达到65%,同时,美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食品消费支出由年的24.4%下降到年的13.5%,而以发展、享乐为主的消费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住房、汽车休闲娱乐、投资、旅行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住房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一直占绝对优势,从年的29.0%增加到年的33%。与此同时,技术革新和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新产品和服务的普及,有线电视、电脑、电子玩具和游戏、移动电话服务、网络服务以及新开发的医疗服务等成为消费者热衷的新领域。

  

(六)生态环境建设崇尚人与自然和谐

  

进入人均GDP0美元发展阶段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在优化生态环境方面有以下经验:力促各领域节能、节水;推行资源和废弃物减量化,提倡污染预防;积极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如伦敦规划中明确绿化的目的在于“限制都市膨胀,保护农业,保存美和休闲”,年伦敦绿化带扩展为31万公顷,绿地总面积达公顷。大伦敦外围还有一条面积达2平方千米的绿化地带环绕。

  

(七)中产阶级“空洞化”现象明显

  

进入人均GDP0美元的发展阶段后,发达国家的社会阶层中,中产阶级的“空洞化”现象日益明显。年,美国最上层1%人口的最低收入是23万美元,而中产阶级的年收入通常在2~美元之间。以这个标准来看,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中产阶级的状况比10年前更糟,在纽约、加利福尼亚、康涅狄格州和华盛顿特区,中产阶级的收入明显下降。许多中产阶级的家庭被迫迁出这些地区,而另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移进来,导致这些地区的中产阶级数量越来越少,出现“空洞化”的现象。

附文:沿着经济时差的轨迹寻找产业机会

来源:和君视野

因为禀赋差、地域差、观念差等因素,各国各地区发展有先后、贫富有差距(人均GDP是关键指标),经济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才轮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继起跟上,出现所谓的“区域经济时差”现象。

发展先行区域的可复制驱动因素,迟早传到发展落后的区域,进而带动落后区域的经济快速增长,后来者瞄准先行者的状况而动,探索和学习成本可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这个现象,大家都知道,是个很正常的状态,大家也非常的熟悉。举个例子,人均GDP达到美元的时间:

日本的60年代相当于美国的50年代,香港70年代追上了60年代的日本,这些都是区域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时差。我们国家各个省市的经济时差差异如下:

经济时差示例:年中国各省人均GDP排序及最接近的国家

◆上海(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沙特

◆天津(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匈牙利

◆北京(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斯洛伐克

◆江苏(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白俄罗斯

◆浙江(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阿塞拜疆

◆内蒙古(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土耳其

◆广东(人均GDP为4元,约合美元)≈哈萨克斯坦

◆山东(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南非

◆辽宁(人均GDP为3元,约合美元)≈哥斯达黎加

◆福建(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古巴

◆吉林(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阿尔及利亚

◆河北(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阿尔巴尼亚

◆湖北(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安哥拉

◆陕西(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毛里求斯

◆黑龙江(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乌克兰

◆宁夏(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危地马拉

◆新疆(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埃及

◆湖南(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萨尔瓦多

◆青海(人均GDP为2元,约合美元)≈土库曼斯坦

◆海南(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土库曼斯坦

◆河南(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萨尔瓦多

◆江西(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圭亚那

◆四川(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亚美尼亚

◆广西(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斯威士兰

◆安徽(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约旦

◆山西(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纳米比亚

◆西藏(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刚果(布)

◆甘肃(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伊拉克

◆云南(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瓦努阿图

◆贵州(人均GDP为元,约合美元)≈印度

◆澳门≈卡塔尔

◆香港≈新加坡

以上是中国12年的各省人均GDP的排序以及世界范围内最接近的国家。上海人均GDP跟沙特是相接近的,很靠拢。人均0,约合0多美元。如果从上海起飞、从北京起飞去往世界各地最发达的地方,一定不会感觉到有什么落差,一定会感觉上海比巴黎发达多了。就是因为它已经到那个程度了。

若把中国各省GDP拿到全球国家排名,广东排第14,山东、浙江、江苏都进入了前10。江苏远远超过浙江,江苏的总量比浙江大。

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时差现象,也很显著。因为这样的经济时差,所以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拥有两个参照系:一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二是人均GDP水平相当或较高的世界各国。所以到现在为止,中国的经济大势起了,中西部的落差还是很大。如果说政府和企业家观念跟得上的话,像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例如江西,完全可以绕开工业化直插后工业化阶段。现在江西在走工业化道路,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这是愚蠢至极的战略布局。江西完全是具备条件绕开工业化直插后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化应该是直接从沿海地区甩到中西部地区,那么,江西就能够体现出后工业化时期的生态文明和美好的“人类天堂”。所以像中西部落后地区它的后发优势很强。如果我们的观念跟得上,策略得当战略得当的话,在目前的这种全球的中国大势下,它完全具备弯道超车异境突险的能力。像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的战略布局,例如联想将这些中西部区域定义为“新兴市场”,就像美国把俄罗斯、印度、东盟定位为新兴市场一样的道理。

所以区域经济时差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实际上发达区域的昨天和今天,就是发展中区域的明天。发达区域昨天和今天发生的产业现象和机会兴替,将在发展中区域的明天不期而至。

今天的北朝鲜,就是年附近的中国广东。所以在中国我非常看好北朝鲜附近的丹东,如果北朝鲜哪天改革开放了,丹东就是东北的香港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时候,最先发财的都是最先闯深圳的大陆人,所以香港发财了。那么现在北朝鲜机会无穷,它之于中国东北的商人来说,就类似于年的广东之于香港和澳门的老板。

今天的越南,就是90年代中早期的中国。如果说现在带着那个阶段中国的社会洞察和商业经验的人,去越南做生意,胜算就大很多,甚至可能一切机会你都有先见之明,尽在掌握之中。

我接触到几个台湾朋友在大陆做生意,在上海做房地产,那生意做的是太漂亮了,没有一步是他没跟上的。我就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就说,时代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我很清楚上海接下来发展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人均GDP没发展到就去做别墅那必死无疑,但是人均GDP现在都到了还不去做别墅那就是错失良机。所以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就是炒商户,炒市中心的公寓,炒近郊区的别墅。一清二楚。为什么?因为他经历过台湾的这个过程,他很清楚这个阶段需要什么,下个阶段需要什么。

今天一线城市的流行消费,就是二三线城市明天和四五线城市后天要兴起的消费现象。

今天的香港,就是明天的深圳;今天的上海,就是明天的武汉。

以此类推,兴替与机会看得见。沿着区域经济时差的轨迹寻找产业机会,是一个简单有效而又踏实靠谱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均GDP达到0~0美元的时候,经济和社会将会怎样?

且看这些国家对应的年代,那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当然不是绝对的、%对应的参照。

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0~0美元的起始年份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你想知道北上广深等大都市未来哪些服务业会兴盛、哪些服务业会衰败吗?沿着区域经济时差的思路,看看下表即可前瞻未来。

人均GDP0美元后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类型

参考资料:

林毅夫基于经济时差理论,提出“发现增长六步骤”,虽然是针对国家政策的,但对企业家发现产业,有异曲同工之理:用经济时差概念,寻找产业机会。

第一步:找出与自身产业结构类似、且人均收入约为其两倍的、发展迅速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参照模型。找出被参照国在过去二十年增长迅速且可交易的产业;

第二步:如果参照国里已有民营企业进入上述产业(不管这些产业是已经出现的还是正在出现的),政府应识别造成这些企业无法良性发展或者阻碍后来者进入该产业的障碍,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

第三步:如果参照国中没有民营企业进入上述已经在被参照国发展迅速的产业,政府应采取措施吸引外资进入这些产业。这些外资应该来源于第一步中已经识别的被参照国,也可以在这些产业中培育本国新企业;

第四步:除了培育上述被参照国内发展迅速的产业,政府也应该注意识别本国民营经济体在新产业里的成功创新,支持它们发展壮大;

第五步:在基础设施落后、商业环境不够友好的国家里,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可以用来消除企业进入的障碍、吸引外资和形成产业集群;

第六步:政府应当为已经识别的上述“先锋式”企业提供限定期限的税收优惠、直接信贷投资和外汇支持。

三寰汇文文化传媒公司愿您拥有成功人生!

联系;8878

如果您喜爱我们的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gjxz/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