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讨论具有跳跃性、和离散性
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
思考和质疑,夹杂着口语与生活体会
还原给你现场感,也有不同思维的碰撞与交融
每期讨论前
社群成员轮流进行论题分析、背景资料撰写
开脑洞神游千万里之际
也不忘追根问底、有理有据
CONVERSAZIONE艺术社群
双周主题讨论
一群艺术癌“学术”又“脑洞”的谈话
VOL.09
影像艺术中的黑暗美学在影像艺术出现之前,黑暗的意象已长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在《神曲·地狱篇》中,但丁将地狱描述为“soliddarknessstain’d”;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写道:“knightsmustcastawaythe‘worksofdarkness’;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塑造了“princeofdarkness”的角色;公元十六世纪SaintJohnoftheCross创作的诗歌《灵魂的暗夜》,描述了人在寻求灵性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经验。受到文学经典的影响,影视作品中的黑暗意象往往与宗教、人性、以及灵性探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哲学世界很早就有了对黑暗的思考,甚至谢林、尼采、海德格尔就是以毁灭作为他们叙事的核心词汇。李泽厚说上帝本身是恶的。所谓“描写人性之恶,回头一步一光明”,黑暗题材作品经久不衰,和人们对黑暗世界的好奇、察觉和思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像艺术中的黑暗意象民间很多“暗黑艺术”,“死亡美学”等等这种说法。首先要问一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视觉属性算“黑暗”?有一个说法是,艺术诞生于墓葬当中,一旦逝去了便在死亡的刺激下玄即而生。甚至于伟人的墓葬,是我们最早的博物馆。在最早的开始,idole(french)(咱么所说的偶像),源自于死者的鬼魂,幽灵,后来才大概解为图像、肖像。最早的艺术,是直面死亡,与死亡相生的,印证着生命的胜利。大概和死亡有直接或间接关联,会引起人类自身对恐惧的共鸣,但是却不可触摸,只可感知。大家有意识无意识得去回避这个主题,很多人不愿直面黑暗。但是黑暗本身却有着无限诱惑,比如有些人喜欢去看恐怖片,去看东野圭吾的小说什么的。相对于光明,黑暗本身可以引起人类的无限好奇。然而处于这个社会中的我们,被法律和伦理道德限制而无法去探索。为什么黑暗一定是对死亡的恐惧?人性的黑暗与恐惧无关。为了让讨论更集中,我们今天会聚焦在影像艺术上,因为影像出现的比较晚,因此受到了许多早期文学的影响。而影像艺术中的黑暗意象,很多并非是作为艺术品被创造,而是为了刺激感官,比如早期B级片和CULT电影。所以第二个问题是,从影像艺术中的黑暗载体出发,分析一下这些意象出现的目的,影响和内涵。比如金基德的电影经常讨论极端的伦理问题,探索人性阴暗面。从你们认为具有最典型“黑暗”元素的影像作品出发,说一说什么是“黑暗”,这部分寓意由影像中什么内容承载,为什么?那么,我们定义黑暗是从作品整体出发还是从影像本身出发?有的影像很美好啊,但表达的是黑暗的东西。比如刚刚有人提到了索多玛天,黑天鹅,沉默的羔羊,可爱的骨头。表面的黑暗只会让人觉得害怕真正在意识形态上的黑暗会让人觉得绝望,绝望可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吧。沉默的羔羊是我最迷醉的电影之一,因为汉尼拔本身就是一个纯碎的黑暗的化身。自身迷人,诱惑,却又残忍禁忌。如同黑天鹅中的Nina的黑暗面,原自于黑暗的无限诱惑。黑暗本身原自于我们本身的欲望和好奇。如同一瓶有毒的红酒,就算会导致死亡也让人无法停下畅饮。我觉得“黑暗意像”有表面视觉上的黑暗和意识形态上的黑暗两种吧,视觉表面如咒怨、电锯,这都是视觉表面一类的,看着会觉得害怕,但是过后心理阴影面积不大。而像汉尼拔、第九区、一类的电影,就觉得会让人觉得十分绝望,视觉表面上或许不比电锯这种来的这么粗暴,但不止于恐惧,而且更加让人上瘾。我觉得对“黑暗”的意象塑造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最终的结果,塑造到极致,就是仿佛除了你,整个周围环境都陷入了黑暗一样,当然这里并不论好坏,毕竟目标群体不同。未知光,焉知暗。影像作品对黑暗意象的渲染是无法脱离我们对于光明意象的认知的,常见的黑暗意象如死亡,魔鬼,骷髅,杀戮这些都是脱胎于宗教与神话传说中的恐怖元素,所谓日本黑暗美学的丑陋,其实也脱胎于宣扬佛教净土思想的地狱绘。既然说到地狱图,我推荐一本短篇小说,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这篇小说就是探讨死亡美学的。情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画家没灵感,然后机缘巧合下看着自己的女儿在自己面前被活活烧死的过程中灵感爆棚,然后画了一幅地狱图。图:地狱变相图
什么影响了黑暗意象的呈现流行文化对黑暗意象的青睐,让这些曾经一度是噩梦般恐怖的角色(吸血鬼,女巫,怪物等等)在影片中被塑造的越来越符合现代审美,比如coven,Pennydreadful......甚至有些鬼怪类的恐怖形象成为了美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我印象里面早期吸血鬼和弗兰克思坦这种,虽然描写外貌,更侧重于对那种“无比智慧的人做可怕的事情”。有点像现在的软科幻探索反乌托邦一样,早期的恐怖文学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还是探讨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弗兰肯斯坦就很典型。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方丧尸/吸血鬼和港片中僵尸的形象。为什么林正英的僵尸是贴着符的清朝官服尸体,西方吸血鬼是不死的欧洲贵族。电影有自己的语言,因此与文学的共同点很多,吸血鬼和僵尸片的原型是文学作品。最早的吸血鬼来自民间传说,有着非常“可怕”的形象——不死、吸食血液、身体浮肿面色发红/黑;吸血鬼会流连于自己还是人时住过的地方。或许就是这个「流连故地」被艺术化了,然后形象变成了有智商情商的超人类?吸血鬼热确实是从波历道利塑造的更接近人的吸血鬼形象开始的。在那之前都是接近丧尸的民间传说。传说是来源于科学知识空白。人们把尸体入土后,微生物作用下的性状变化用"吸过血而复苏"解释,还把附近发生的伤病死亡也归罪于这些"复苏的尸体"。可以说吸血鬼正是诞生于无知/未知。另外欧洲16世纪那个知名的女公爵的传闻可能也被纳入到了吸血鬼传说中,也就是她暴虐无度,用人血沐浴以永葆青春。所以后来古老贵族、美丽优雅又残暴的吸血鬼形象很可能是以那个女公爵为原型塑造的。这么一看这种吸血鬼和人的食物链关系其实跟阶级也很有关。现在人对吸血鬼的畏惧是因为他们超越人类占据了食物链新高点。同理类似于人类害怕人工智能超越人、害怕外星更高等生物甚至是造物主。(《普罗米修斯》)而对丧尸的恐惧是它们太像人却又没有达到人,是人的崩塌态。同理类似于人害怕玩偶,也类似害怕幼儿因为幼儿生理心理都达不到"人"的地步(恐怖片里的幼儿总是比成年人可怕)。图: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
什么是黑暗美学恐惧,死亡,未知……人们总是止不住的对这些超越生之界限的领域窥探,在感知的临界点上,半梦半醒间,一直都有人在前赴后继的探索这片黑暗,从文学到艺术,再到影像。神秘感、距离感、超越物质直接触动感官的体验,构成了我所知的“黑暗美学”。我想提出一个问题。“黑暗美学”究竟是指哪一种?个人认为“哥特式的绝望美”和“暗黑舞踏式的纯粹丑陋”是存在区别的。前者是雅各,像一个叛逆却依然心向光明的孩子。而后者则是犹大,赤裸裸的魔化者,眼中容不得一丝美好。就如同玛丽莲曼森和伊藤润二的区别。当然可以双方都是。然而毕竟存在区别。哥特让我感到愉悦,而暗黑舞踏让我感到厌恶。它们一种契合人的本性,而一种违背。伦理道德有时候也代表着黑暗本身。有一些作品与光明对立,但却只是为了反衬;而有些则是赤裸裸的黑暗——绝望的情绪,对黑暗的追逐,对欲望的追求,对本能的顺从。我感觉“黑暗美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黑暗,一种则是丑陋。前者包括《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黑夜传说》等等,吸血鬼狼人等诸多元素大量出现,哥特式风格居多(在我有限的眼界中)。而后者则根本不以“塑造美”为目的,例如前面提到的伊藤润二,作品也很多,例如《鱼》、《富江》、《三酸甘油酯》、《死星》等等。导引中的暗黑舞踏也算其一。这类文化,局限于我个人的眼界来看,多起源于日本。前者是黑暗,但自有其黑暗之美,仅仅是基调黑暗而已,其间可以夹杂大量的俊男美女让黑暗也变得浪漫起来。而后者则是赤裸裸的丑陋了,多采取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等等违背人类审美的扭曲手段。我认为以释放压力为目的的影片会更注重视觉上的美感,而以警醒世人为出发点的作品更多的会聚焦在内容的阴暗程度上。因为并没有一个既定的对于“黑暗美学”的官方定义,所以我们无法在一个已知的范围内讨论什么是黑暗美学。只有将所有的问题讨论完了之后,在结论部分对这个词稍加界定。图:暗黑舞踏
黑暗审美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据,感觉对于黑暗美学不应该如此片面。无论是吓人片中的噁心,恐怖片中的鬼魂,科幻片中的未知领域,惊悚片的悬疑氛围,或者伦理片中的道德败坏。任何扭曲的,负面的都可以成为美学的一部分。理应他们全部都可以勾起人类的负面情绪,让我们感觉到身为人类本身最黑暗的一面。当丑陋到达一定程度,美自然而生。你说到的黑暗美学都是感官体验的过程,说是黑暗审美体验更恰当。谈影视作品里的『黑暗美学』,不说帕索里尼怕是耍流氓了吧?大家可能都看过《索多玛》,帕索里尼的个人经历也很是曲折,拍完《索多玛》后没多久被一个男妓杀死了,在他的电影里,性爱,底层人民扭曲的人性,压迫,控制,纯粹的绝望等等。而同时代的萨特,罗兰·巴特是他的粉丝。『saintpierrepaul』说的就是帕索里尼。帕索里尼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而他的父亲是一个狂热的法西斯分子。为什么帕索里尼和萨德一样,在很多地方被禁止,但却同时也被很多伟大的人物所追随?帕索里尼对人性的丑恶观察入微,但是触到了道德的敏感神经,所以有人觉得他是天使,有人觉得他是恶魔。很多艺术家思想超越了时代,是无政府主义者或者具有反社会人格,所以拍出些疯狂的作品,一点也不意外啊。我比较关心的是他为什么要拍那些东西。我觉得对人性阴暗面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gjxz/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