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尔瓦多 >> 国家象征 >> 正文 >> 正文

超现实主义的现实观照金光日油画三题

来源:萨尔瓦多 时间:2021/8/30

对生于上世纪60年代、成长于80年代的中国新生代画家而言,他们力图在现实世界的时空挤压(这是信息时代的普遍特征)中突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超现实主义的叙事符号和意境,但同时,他们又不完全像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达达”、超现实主义者那样,试图通过抛弃传统以达到超越现实的目的。因此,当代中国新生代画家大多喜欢采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反思传统,关照现实。他们既热衷于表达“乌托邦式梦想”,又寄希望于对传统和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金光日就是这样一位画家。年他出生于吉林省和龙市一个朝鲜族家庭,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来又先后到中央美术学院和韩国弘益大学深造。金光日的作品主题丰富,他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入画,通过对自己“无意识”深层世界的“无障碍”表达,创造出超现实的“非同寻常”的审美意境。他并不认为这种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就是纯粹“意识流”。他强调绘画作品必须具有内在的反思性(禅意)和对现实的关照(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近来,金光日这一创作理路愈发明显,他的一系列油画新作值得玩味、赏鉴。

生死禅悟——何处安住蝴蝶梦?

在艺术史上,以骷髅入画者并不鲜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乔治·德拉杜尔的《油灯下的马德拉娜》、丢勒的《圣者罗姆》等画作。在现代艺术史上,特别是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也较常见,比如,萨尔瓦多·达利的“蚂蚁骷髅”、毕加索的“抽象骷髅”等等。近来,金光日也以骷髅为主要意象创作了系列油画《使者》。

《使者》更大胆地把骷髅作为写实的对象,展现于画面之上。《使者》的构图感觉有点像《沉默的羔羊》的海报。洁白硕大的骷髅占据了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它俨然就是人生的裁判官,决定福祸苦乐,主宰着来去生死。金光日创造出这样一个威严的形象,并加以超现实的表现手法,透露出画家对于人生无尽的思考。那些被安置在骷髅眼框里的鲜亮的煎鸡蛋、芬芳的百合花、诱人的蜜桃、鲜艳的红玫瑰、新鲜的红苹果,以及那些含在骷髅下颌里的漂亮的珍珠项链、锋利的匕首、削下来的苹果皮、盛开的玫瑰花、美味的鱼等等,成为骷髅意象的伴生品。

这样的“使者”要传达什么信息呢?类似《沉默的羔羊》海报画中女主人公嘴唇上的蝴蝶,金光日把骷髅鼻孔部位也描绘为一只倒置的蝴蝶。这不禁让我们一下子联想起“庄周梦蝶”的故事。此典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说的是战国名士庄子在睡梦中梦见蝴蝶,然而梦醒后却不知自己与蝴蝶到底是谁幻梦到谁。庄周以此说明大道流行,生衍万物,人与蝴蝶,皆道之物化者也,有何分别?又奈何分别?

庄周用“物化”的“蝴蝶梦”告诉人们“万物齐一”的道理,警醒世人不要贪恋物质的有形形态而丧失回归大道的自由“逍遥”。不同于庄子的“物化”,卢卡奇批判了现代人的“物化”现象。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人的一切关系和生活都被商品和货币所中介,乃至人的人性和本质也遭到异化。当今时代更是进入“物质社会”,“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庄子的“蝴蝶梦”启示人们“齐物”而“逍遥”;当代社会的“物化”现象却使人重新套上“物欲”的锁链。金光日用“倒置的蝴蝶”对当代人的安身立命的生命现状提出一种质问: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将如何安住“蝴蝶梦”?

他的妻子在第一次看到《使者》时感到很不理解,乃至于气愤,质问他为什么要画这样的作品。然而,当她经历了一次意外,在医院里昏迷了三天之后醒来时,她清楚地记得亲人在耳边不停地亲切的呼唤。此时她再次看到《使者》时,突然莫名地流下了眼泪。

这就是《使者》带给人的一种心灵禅悟。人生展现给我们的感官无限多美好的东西,也带给我们无限的欲望。“玫瑰”和“鱼”意味着美好的爱情和欲望;“百合”和“匕首”象征着婚姻的圆满和夫妻之间的相爱相杀;“桃子”和“苹果皮”告诉你成熟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局;“煎鸡蛋”和“珍珠项链”勾起你的食欲和物欲;而“苹果”和“玫瑰”则是对原罪和欺骗的揭露。《使者》表达了画家对生死——来去问题的严肃思考。

数字时代的人类,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游牧民族”,物质享受成了现实的生存意义。金光日活生生地撕破了人生的假象——那些引起物欲的一切外观美好的东西,最终不过是一场梦。我们越是迷恋物欲、迷恋生命、迷恋有形界的一切美好,我们就越是接近蝴蝶的蛹化,纵然经历万般美好的变化,但那终究不过是场梦,破灭之后,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人生的终点——死亡。正是对死亡的敬畏,对庄子“物化”的传统意义的回归,人们才有希望像庄子那样“逍遥游”,归彼大荒,得到大化,让有限的生命回归永恒的自然。

原罪意识——何以救赎“灵魂”?

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苹果是“禁果”,象征着“原罪”。在上帝的伊甸园中,苹果是智慧之果,是不可以触摸的神圣之物。然而,在蛇的诱惑下,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这枚智慧之果,触怒了上帝,被赶出了伊甸园。这一罪过成为人类的原始罪过,并传至所有后代,这即是人类的“原罪”——人类是背负着罪恶而来,其智慧也是罪恶的。

所有罪恶的起源就是人类的欲望,而这种贪欲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在这样一个有着沉重负罪感的社会,或者说有着宗教情结的社会中,欲望天然地被遏制。人们在宗教的祈祷和忏悔中,希望压抑自己的欲望而获得救赎。这是宗教在一定社会中发挥的积极的作用。那么,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又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没有西方式宗教“原罪”传统意识的社会,人们该怎样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对物质的欲望人们该如何获得心灵的“救赎”?

《夏娃的微笑》系列作品,显示了金光日对当下这个现实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gjxz/9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