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尔瓦多 >> 自然资源 >> 正文 >> 正文

观影享乐ldquo胜利玫瑰rd

来源:萨尔瓦多 时间:2021/9/9

“胜利玫瑰”返乡记——

观《听风的歌》随感

.8

推开窗子,满目无尽广阔

柔和的日光唤醒漫漫长夜

点亮缤纷的色彩:

白色如练,覆盖着巉岩和溪流

蓝色如眸,仰望着苍穹和远山

黄色如焰,点燃着荒坪和苍原

最浓烈的是黑灰色——

触发着艺术家的灵感。

意义深刻的返乡

《听风的歌》(“Heima”)是我近来最喜欢的音乐纪录片之一。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冰岛或者后摇的纪录片,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思考的影片。这部纪录片的每一帧都制作得非常用心,它把冰岛后摇乐队“胜利玫瑰(SigorRós)”的日常生活与每一位成员的精神世界生动地展示出来,并将其贯穿于音乐与风景中,让观众获得视听的双重享受。

故事从胜利玫瑰在故乡冰岛的演出展开。这次演出在外人看来,无非是一场普通的演奏会,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是意义非凡——这次演出作为他们在结束了世界巡演后的首场演出,集中地表达了他们在其他地方无法表达的思想理念,即音乐与自然的高度融合。这种理念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们自创了一种“语言”去表达音乐与风景的纯净——这种语言既包括外人难以理解的冰岛语方言,也包括很多自然界的语言,如用人声模仿海鸥的叫声与风吹过草木之声,用乐器模仿海潮之声等,听众也能从他们的音乐中捕捉到其他的自然之声。可以说,胜利玫瑰音乐的灵感来源,几乎全部来自于冰岛的风光与人文,他们在冰岛的演出,少了在其他地方的拘束与迎合,多了一些随性与狂放。他们在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包括音乐语言与歌词的语言等)的同时,也别出心裁地将演出场地搬到荒野、雪山、湖畔等地,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以别出心裁的演出方式向听众演绎着与冰岛风景相得益彰的心灵之音。

纪录片《听风的歌(Heima)》

在英国上映时的海报

图片来源:网络

而本纪录片的标题“Heima”原意为“回家”(在中国上映时译为《听风的歌》),而显然,根据纪录片的题材以及乐队成员的访谈,“Heima”不仅指代返乡,更多的是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他们在返乡巡演的过程中,不仅重新认识了他们自己的故乡冰岛,反思了成立乐团的初衷,也重新找回了创作音乐的动力。我们或许也可以将胜利玫瑰的返乡理解为一次心灵的放逐,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现在经常提起要“不忘初心”或许就是如此。对于乐团而言,创作或演奏的目的从来都不应该是功利的,它是内心最诚挚的表达,不受外界因素的左右。虽然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为了金钱而做任何事情似乎都是合理的,但欲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还是要沉下心来,努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复推敲作品。胜利玫瑰的音乐有怎样的成就,但它们是潜心创作的结果,为其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因而它们引起了很多乐迷的共鸣,很多乐迷认为胜利玫瑰的后摇是一种诗性的表达,是一种狂放不羁的呈现。因而,即使在后摇音乐极为发达且派系林立的北欧,胜利玫瑰的音乐也富于特性。

《听风的歌》剧照

图片来源:优酷

对于“听风的歌”这一中文翻译,个人认为还是很合适的,我们很容易理解“风”字在这里的义项与“采风”中“风”的义项相同——他们的返乡,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重新认识。或许我们普遍认为冰岛是建立在寒冷的荒原且极难到达的“高冷之地”,是自然资源丰富的的高福利国家,也是一个“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旅游胜地,但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冰岛具有缓慢的生活节奏和与世无争的国家性格,以及冰岛人(及北欧其他国家的人)的“低欲望”的生活态度——即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以极简主义的思维安排自己的生活,用更多的精力关照家人与自然,着力丰富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追求更优越的物质条件。这种态度是生活在物欲膨胀的地区的人很难想象的。世界巡演让“胜利玫瑰”名利双收,但也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了心灵的空虚,感受到自己音乐创作中的困境。正如我们经常谈到的问题:名利之余的人生,还需要追求什么?或者说是否再无追求?所以这次返乡演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对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向往,这或许会启发很多渴求更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当代人,特别是,如何在金钱至上的当代社会固守初心,心无旁骛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如果深感在日益增长物质欲望中迷失了自己,那么就不妨暂停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停下来,思考,阅读,写作,寻回初心,换一种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出发。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冰岛作为一个沉稳灵动的地方,很容易触发艺术家的灵感,吸引着他们放慢节奏,潜心思考、探索、创作。这里似乎有隐逸之士笔下的“桃花源”与“终南别业”的很多特点,虽缺乏前两者的秀丽风光与绚烂色彩,但冰岛却从不乏诗意——极光、火山、蓝湖、冰川处处令人叹为观止。虽然在北欧,冰岛的艺术并不出众,但不可否认普通的冰岛人对艺术充满热爱,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们将这些热爱与见解融入到后摇音乐这一最具北欧特点的音乐形式,以其叙事与抒情。而后摇作为舶来品,在冰岛发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得到了新生——90年代至今,大量杰出的后摇乐手与乐队涌现,大量富有冰岛气息的精彩作品的问世,为当代乐坛提供了新的音乐语言与发展方向,也启发与促进了其他国家后摇音乐的产生与发展。无疑,胜利玫瑰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音乐,至少在现在看来,一直能够给予听众诗意的幻想,我也非常期待他们推陈出新,期待胜利玫瑰在音乐的花园中一直怒放。

当然,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也非常精良——其每一帧画面的拍摄,每个时间点的设置都非常考究,成功地将冰岛的风光与胜利玫瑰的思想观念水乳交融。我相信加拿大籍导演迪恩·德布洛斯(DeanDeBlois,-)和他的团队被冰岛的风景、音乐文化、生活方式所打动,遂努力融入冰岛人的生活,深入了解冰岛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他们以认真敬业的精神成就了这部颇具亮点的音乐纪录片。

输入

迷人的黑灰色

让人间所有的色彩重新黯淡

让艺术家的心归于宁静:

他无言地,感受着自然的气息

将其记录并轻轻吟诵。

极寒之地的音诗

“胜利玫瑰”部分专辑封面

图片来源:网易云音乐

很多人对于后摇(Post-Rock)的了解从冰岛——这个孤悬于大西洋东北角的小国开始。后摇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体裁,对其的定义也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后摇衍生于摇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在形式与内容上与摇滚对比鲜明,被很多乐迷和乐评人认为是摇滚发展至穷途末路的结果。在此本人不想讨论太多关于后摇的定义、发展或者胜利玫瑰的每个成员的轶事,只是就乐论乐,谈谈对后摇,特别是胜利玫瑰的作品的认识。

在倾听胜利玫瑰的过程中,我深感音乐的色彩(不可视、抽象的色彩)是与自然界与美术中的色彩(可视、具体的色彩)有着非常奇妙的关系,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感官上给人相同的感受。高纬度地区的人往往从自然感知的色彩比较单一,纬度越高,色调就越接近灰白黑,这与其寒冷的气候以及冬夏差别巨大的昼夜长短密切关联。高纬度的自然环境不仅造就了植被(针叶林与苔原)色调的单一,也造成了人眼对色彩敏感度的下降。虽然低处高纬度的人会有意追求较为鲜艳的色彩(如色彩明亮的房子),但仍不自觉地偏爱黑白灰为主的单纯色彩。这些在音乐上的反映为:旋律悦耳柔和,起伏平稳,调性明显且极少离调、转调;和声极为协和而不饱满,营造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而不是浓烈的音乐色彩。’中低纬度地区则恰恰相反,该地区的人从自然感知的色彩极为丰富,因而音乐上也会更加强调色彩而不是氛围,如较多的半音(甚至微分音)叠置、调性的频繁转换,旋律中的较多跳进与强烈的力度与织体对比等等。当然,这只是单纯地说明自然环境对音乐的影响,而历史、政治、信仰、其他艺术形式等社会因素对于音乐的影响更为重要。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音乐文化需要更多地了解其历史沿革、文化形态等社会的多方面,多与当地人特别是民间乐手打交道。所以,上面总结的高纬度地区音乐的特点,更多的是基于本文描述的对象冰岛(或者说是北欧)后摇的一些特点,其他高纬度地区的音乐(如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sicongg.com/zrzy/9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